吹塑托盘租赁正在迎来转折点

2017-02-20

     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一直高居18%,超过发达国家的两倍,也远高于其他金砖国家;此外,我国物流服务组织化、社会化、专业化、信息化程度低,直接导致"最后一公里"的物流效率较低。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成了横在物流行业面前的一道道坎。而在这一形势下,吹塑托盘循环共用变成了物流发展的新方向。


吹塑托盘循环共用,是通过吹塑托盘运输,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大家共享吹塑托盘。通过吹塑托盘的循环共用提升车辆的流转效率,提高仓库的利用率,降低产品在流通环节的破损率、促进节能减排在业界已经形成共识。
那么,如何促进吹塑托盘循环共用体系的建立?这其中有两大关键要素:标准化和商业模式。标准化是基础和前提,要真正建立起吹塑托盘共用体系,除了吹塑托盘本身标准化,还需要与配套的货架、叉车等物流设备的标准化,甚至码头、仓库设计、订单模式等一系列都需要标准化。
在标准化的基础上,要实现吹塑托盘循环共用,则需要采用租赁模式。如果企业只是在内部静态使用吹塑托盘,租赁对于企业的价值是很有限的,而一旦涉及到带板运输就必须采用租赁模式。

租赁是带板运输的前提和保障。如果没有租赁,带板运输很难实现,尤其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。因为吹塑托盘需要在不同供应链主体之间流动,这时,吹塑托盘到底归谁?吹塑托盘损坏或丢失责任如何界定?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出现,而采用第三方租赁模式,大家用的吹塑托盘都是一样的,管理与维护由第三方负责,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。  

 


吹塑托盘租赁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很多,最显而易见的是成本的节约。目前吹塑托盘租赁有两种模式,静态和动态。在静态模式下,企业不需要一次性投入资金购买吹塑托盘,尤其针对淡旺季,不需要按照峰值去买,而是用多少租多少。此外,企业还可以享受大规模的专业化维修服务,而不需要自建维修团队,不必承担高昂的维修成本。
事实上,吹塑托盘租赁的优势,除了最直接的成本节约,更多的还是其背后的隐性收益。比如企业自购吹塑托盘时,因为中国的很多吹塑托盘供应商规模都非常小,产品质量层次不齐,导致企业购买的吹塑托盘每一批次都不一样,同样的价格,可能品质相差很大,给企业带来损失,采用租赁模式便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。
而在动态模式下,吹塑托盘租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,则更多体现在带板运输本身效率的提升上。举例来说,200公里以内的运输过程中,一辆卡车原来只跑一趟,现在由于带板运输提高了装卸货速度,可以跑两趟。这样,卡车周转率的提高就抵消了吹塑托盘占用卡车的空间。
其实,在这个过程中,除了卡车周转率的提高,还有很多收益。比如,因为上游客户将货物带板整盘转交给下游企业,从而减少了人工搬运时间和费用,不仅提高装卸效率,更降低损率,确保了货物的安全。还有就是,可以促进供应链整个周期的缩短,带个企业库存的降低,缺货率的减少,继而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。并且,企业的场地效率也得到提高,可以降低固定资产的投入,为各方带来更多潜在收益。 



中国市场目前处于结构性转型的关键时期,在此背景下,企业更加强调通过成本优化产生效益;也就是说,企业越来越在乎资金的使用效率问题,而不是盲目投资。因此,以吹塑托盘租赁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逐渐被企业认识和接受。目前在华的大型跨国生产商、零售商,等都在使用该公司的吹塑托盘租赁及带板运输服务。
吹塑托盘租赁在国外是一项非常成熟的业务模式,但在国内受制于物流标准化等种种原因,一直发展缓慢,且基本上以企业内部静态使用为主,作为体现吹塑托盘循环共用价值的外部循环共用案例仍是少数。
目前吹塑托盘标准化是最大的困扰。很多企业最初建仓库的时候,并没有考虑将来要与他人共享作用,而是更多考虑企业的主流车型、集装箱尺寸等,有的甚至仅仅是根据某家同行的标准进行设计。不过,近年来,在相关企业、行业组织的大力推动下,吹塑托盘标准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。目前,主流的零售商和大型快消品企业,基本上都使用了统一标准1*1.2米的吹塑托盘,并且这个标准应用正在扩大。
影响吹塑托盘共用租赁的另一大障碍来自观念,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,租赁对企业成本节约和效益提升重要作用。这在西部地区企业尤其严重。



对吹塑托盘租赁行业来说,营运网点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。它既是一个吹塑托盘的收发中心,也是吹塑托盘的维修和储存中心。只有合理的网点布局,才能确保为用户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。目前,我国物流的社会化程度还不理想,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尚不足25%,而美日欧等已超过70%,尤其是随着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,商贸物流相对滞后、流通设施投入不足等矛盾更加突出。 

吹塑托盘循环共用体系的标准化建设有待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。中国吹塑托盘共用系统市场必须经历一定的市场教育与网络投入期,未达到经济规模前仍要承受相当长时间的亏损。这一市场培育周期基本上是10年,这在全球其它地区和国家已经验证。而国内的吹塑托盘租赁正在迎来转折点,带板运输已越来越普遍,体现核心价值的外部循环共用正在不断涌现。